四川省犍为县教育局局长 段礼富
犍为,西汉置郡,至今2156年;隋朝设县,至今1438年。千年儒城,文运昌盛;书香犍为,文脉传承。犍为文庙,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四川第一大文庙,文风教风亦类如此。犍为,总人口57万,现有中小学校56所,在校学生47175人,教职工3386人。近年来,犍为连续13年获乐山市高中教学质量评比一等奖,向清北复交等双一流大学输送近千名优质生源。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新要求,犍为坚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改革为载体,进行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和探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纲举目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教育改革,是教育质效突破的唯一正确发展路径。抓教育改革,要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三大要素。我们今天强调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课程建设体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上“纲和目”的问题。课堂改革的目标,就是赋能高质高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就是为课堂提质增效。此消彼涨。省教育厅近日印发《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两个严禁”“两个摒弃”“两个增加”“三个不”等具体要求。其中,“两个严禁”即严禁超标、超前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两个摒弃”即摒弃“唯分数”论,改变“满堂讲,满堂灌”的不良教学行为,摒弃低效重复的题海战术,加强生涯指导;“两个增加”即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增加学生课内自主时间;“三个不”即课后作业,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初中阶段作业不超标,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这些“削减式”具体要求,让中小学课堂有了对应的提质增效“涨势”。
一势一智,抓立体化机制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借势。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21年12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又进一步提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突出立德树人导向、聚焦课堂教学、力推名师精品课程等要求。近年来,犍为县通过“小手术”教育改革,提升“关键少数”,评选犍为教学名师,建成名师工作室,选派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认定骨干教师等等,在县域层面以优质管理和优秀教师来带动优质课堂和优质教育的提质呈现。这就是借势改革来“反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改革借智。犍为县通过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通过“后半篇”文章涉及的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教育品牌计划,走教育集团化发展道路,组建教育专家智库,设立县域永久性教育论坛,以及开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奖教奖学激励措施等一揽子改革借智方案,为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宽松外围环境。争取赛事落地。近日,犍为县承办了“第八届中国好教育联盟同课异构冠军总决赛——四川赛区教学比武大赛”,主要涉及高中语文、化学、地理三科教学内容。本次赛事共有350名来自全省各高中学科名师和专家参会。同样的课堂内容,不同的课堂设计,不同的教学实施,呈现出不一样的讲授者魅力,势必进一步促进县域高中高效课堂“翻转”。借力全国智库。今年9月,犍为拟承办“2021年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年会”,届时将迎来全国40余名顶级教育专家和一线名师,以及1600余名学科教师参加现场观摩,又将进一步促进犍为县域课堂教学质量的改革提升和深刻反思。一校一策,抓特色化课程
为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发展,犍为鼓励各校首先从课程建设入手,注重施策、注重引领,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因材施教要统筹。课程建设是高质量课堂的前提条件,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犍为统筹各校确立起“学科延伸、学生兴趣、教师特长、对标考试”的“十六字方针”校本课程建设。各校校本课程项目覆盖了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各学科。罗城小学全员武术校本课程,以传承和发扬地方武术文化为根,习武养德、以德立教,强健体魄、修身养性。新民小学岷江石画校本课程,借助岷江鹅卵石取材优势,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点石成画、点染成趣。大兴初中栀香校园校本课程,植根乡土特色,形成独具魅力栀香文化。有教无类要细化。犍为敢于去“碰”课程,敢于去“探”实践,但绝不盲目探索,始终要与“学科”相关;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兴趣,由学生自行选择,兴趣才能持久;我们选拔授课教师,既是本专业的,也有跨专业但有特长的,还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所有校本课程项目都细化思考,都与课标考点接轨,与学生生涯规划融合。教学相长要出彩。高效课堂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哺学科教学、提升考试分数,还可能在特长课堂结出丰硕果实。犍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教与学的兴趣相长助推了文化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犍为外校的“NOIP”联盟校本课程项目,多人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升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犍为一中组建女子曲棍球校本课程至今,培养输送国际级运动健将8名、国家级运动健将12名、一级运动员56名、二级运动员152名、世界冠军3名、全国冠军11名,其中,彭杨现任中国女子曲棍球队队长,1名队员参加伦敦奥运会,两名队员参加里约奥运会,4名队员正在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另外,犍为学校艺术体育课堂也在提质增效,培养输送武术冠军李富魁、朱雷明,射击冠军窦旭阳等世界冠军,举重、武术、射击、跆拳道等青少年体育项目在四川具有一定影响力。
一课一导,抓互动化教学
课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阵地,也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按先行试点的改革逻辑、榜样示范的带动效应,通过协同联动、多方共建的课堂改革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互动合力。
问题导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容量少、效率低。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敢于从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开始,变革传统课堂。犍为基层学校首先是规范课堂教学的流程管理,推行集体备课和磨课,引进翻转课堂或慕课,各类导学案、云教学、小组合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课堂教学提质模式更是层出不穷。
问题导学。变革后的课堂,教师由“演员”退到幕后成为“导演”,主动让位给学生;学生由“观众”走到前台成为“演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知识的自我建构,为高质量课堂的建设提供保障。清溪初中、罗城初中、犍为二中的云教学模式,让问题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犍师附中坚持每周学情诊断,以学定教、以学研教,极大地提高教学针对性;犍为外校率先在课堂推广导学案,探索小组合作,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一心一意,抓区域化品牌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思想现代化。教育一把手的判断力、思想力和领导力,决定着县域教育发展的未来。推动课堂高质量发展,只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点,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和自上而下的配套政策。做优秀局长。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强调,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作为犍为县教育局局长,没有“显赫”专业“出身”,曾经在初高中学校任教20余年,曾两次参加全国高考阅卷,指导学生高考作文获满分,携同犍为一中学科教师团队培养多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这些工作阅历和经历证明,局长引领校长、校长引领教师、教师引领学生,只有成为引领者、探索者、实践者,才能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当代县域教育局长应具备三种基本素质:一是成为“教育专家”,遵循教育规律导向,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解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工作与事业相结合、现在与未来相结合等方向性问题;二是成为“管理行家”,懂得管理的关键要素,善于调动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成为“社会活动家”,整合协调行政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创优质学校。明确的目标、扎实的举措、健全的机制,是创优质品牌学校之根本。近日,犍为通过召开高三出口质量会、高三培尖优化会、高三迎考备考会、后勤质量保障会等系列会议和配套举措,组建外联组、督考组、培尖组、保障组,落实任务、细化措施、聚焦问题、坚韧定力、振奋精神,反推高中出口课堂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各校“走出去、请进来”,开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系列教研活动,更新教育思想,提升教师学科素养,锤炼教师教学技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达到新高度,为课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人才保障。建优良区域。结合“后半篇”文章,按照“县管校聘”的思路,切实推动教育事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功能。犍为将建立犍为教育发展人才中心“蓄水池”,通过内引外联,整合教育资源,激活教育动力,走内涵式、集团化发展之路,让人事聘用、职称评聘、评优选先、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要素全部活起来,为教育向更高质量的区域性品牌目标迈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一位好局长,就是一个好系统;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教师,就是一个好课堂。一心一意抓质量,聚精会神抓发展,增强教育之“吸附力”和“彰显力”,以此逐步建立起校长、干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性机制,才能真正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育子之重任。